最近,小编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求助信息,“老师,我快上户了,不知道在户上能不能看手机,以及什么时候看合适,能帮我问问有经验的姐妹们吗?”社交网络上,雇主对于阿姨是否应该看手机的讨论也各执一词。
雇佣关系中,关于“能否看手机”这一争议由来已久。有鉴于此,小编在此采访了一些已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的阿姨与雇主,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,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实际上,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。关于阿姨工作期间能否使用手机的问题,本质上反映的是家政服务中职业规范与人性化管理的平衡艺术。从行业实践来看,这既不能一刀切地禁止,也不能放任自流,而需要根据服务场景、工作性质建立动态管理机制。
在服务场景方面,阿姨在特殊场景工作时禁止分心,如操作使用蒸汽拖把、烤箱、绞肉机等家电时尤需注意。
其次,在工作性质方面,对于育儿嫂、老年护理员等需要高度专注的岗位,手机使用应受到严格限制。如阿姨需要同时照料两个幼儿时,频繁查看手机会直接影响照护质量,甚至可能因分神导致安全隐患。
因此针对育儿嫂、老年照护员这类岗位建议采用"任务间隙使用"原则,在宝宝午睡、老人休息等非监护时段,允许阿姨在指定区域使用手机处理私人事务,但需保持设备静音避免干扰。
雇主可通过安装非私密区域监控,不过需提前告知阿姨并获同意后再实现必要监督,而非简单没收手机,后者可能构成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侵犯。
而家务型阿姨的管理则可更灵活。若阿姨已完成当日清洁、烹饪等主要工作,在保证不影响雇主家庭活动的前提下,允许其在休息时段适度使用手机更符合人性化管理理念。有案例显示,当家务阿姨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收纳课程时,反而提升了服务专业度。
关键在于雇佣之间要建立清晰的沟通机制,雇主可明确"手机使用时段与场所",比如限定在下午3-4点于阿姨自己的房间使用,既保障工作效率,又给予阿姨适度的自由空间。
从更深层看,手机矛盾往往折射出雇佣信任危机。部分雇主因过度焦虑采取了极端监控措施,反而加剧了雇佣双方的对立。心理学研究指出,建立"非对抗性沟通"机制至关重要,这包括定期开展包含工作反馈、需求调整的对话,比单纯限制手机更能构建良性关系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新一代家政从业者对手机依赖有其特殊性。调查显示,80后、90后阿姨中,62%会通过APP进行技能学习,38%需要手机处理保险、子女教育等个人事务。
因此,制定手机使用政策时需考虑代际差异,对年轻阿姨可引导其将手机转化为提升服务的工具,对年长阿姨则需加强数字化素养培训,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工作。
归根结底,手机不应成为横亘在雇主与阿姨之间的"信任鸿沟",而应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的"数字桥梁"。通过制定个性化使用规范、建立透明沟通机制、提供书籍借阅、技能培训等替代性休闲方案,既能保障服务安全,又能体现对劳动者的人性化关怀,而这正是现代家政服务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。
综上,雇主可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,允许阿姨在休息时段合理使用手机;而阿姨亦可主动展示“工作时不带手机”的专业态度,进而获得雇主信任,调节雇佣关系。